2024年9月25日8时44分,中国火箭军成功向太平洋预定公海海域试射一枚洲际弹道导弹。此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,多张导弹腾空而起的高清影像随即公布,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。 在最新一期央视《攻坚》节目里,中国首次公布了洲际弹道导弹发射训练的全程画面,震撼了众人。 这次发射采用了最新型的机动发射平台,只见洲际弹道导弹从地面腾空而起,向着指定目标飞行,最终对洲际目标进行打击,整个过程清晰呈现,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了我国战略武器的强大威力。 这些珍贵影像不仅展示了我国火箭军的训练成果,更向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: 中国的核威慑能力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。 节目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句掷地有声的宣言:"导弹打得有多准,祖国人民就有多稳当。" 这句话生动诠释了战略导弹部队在国家防御体系中的核心价值。作为国家安全的定海神针,火箭军的每一次训练都牵动着国家安全的大局。 从技术方面分析,这次展示的洲际弹道导弹发射有三个特点: 首先是发射方式的突破。 画面显示,这次训练采用了无依托、高速机动冷发射技术。这意味着导弹发射不再依赖固定发射井,大大提升了生存能力和打击突然性。 这种技术只有少数几个军事强国掌握,它的难度就像在移动平台上进行一场精密的太空发射任务一样。 其次是导弹的打击精度令人惊叹。 导弹准确命中太平洋预定海域,误差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。在现代战争中,这种精确打击能力意味着可以用更少的弹药达成战略目的,既提高了威慑效果君子配资,又降低了不必要的破坏。 第三是我国部队训练水平高超。 从画面中可以看到,每个战位的操作人员口令清晰、动作娴熟,整个发射流程如行云流水。这种专业素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的,而是长期严格训练的成果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部队要求在"任何条件、任何时刻"都能完成发射任务,这种全天候作战能力是核威慑可信度的根本保证。
在当前国际形势下,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建设具有特殊意义。周边的“核”氛围愈发浓厚, 有些国家为了增强自身军事优势,把核武器往小型化方向发展,还在全球各地部署,试图通过"核共享"来扩大威慑范围。 这毫无疑问给世界安全带来了不稳定因素。 相比之下,中国始终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,在核武器使用方面,是五个核大国中唯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。这种克制态度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。 从历史角度看,中国发展核力量是不得已而为之。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中国曾多次面临核讹诈的威胁。正是这些惨痛教训,促使中国下定决心建立自己的核威慑力量。 今天,中国的洲际弹道导弹已经能够覆盖全球主要战略目标,这使任何企图对中国进行核讹诈的图谋都变得不切实际。 此次公开导弹发射画面,体现了中国军队日益增强的开放自信。与某些国家遮遮掩掩的做法不同,中国选择公开展示战略武器的训练情况,这本身就是一种实力自信的表现。 通过透明化措施,既展示了国防建设成就,又向潜在对手传递了明确信号,有助于防止误判、维护战略稳定。 从军事专业角度评估,中国火箭军已经建立起完善的战备值班体系。从预警探测到指挥控制,从导弹运输到快速发射,各个环节都经过严苛的训练和反复检验。 特别是冷发射技术的成熟运用,使导弹部队具备了更强的战场生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。 不过,中国在发展核力量时始终坚持适度原则。与某些国家追求数量优势不同,中国更注重质量效益。通过提高导弹精度和生存能力,用更少的数量达成可靠的威慑效果。 这种务实做法既确保了国家安全,又避免了军备竞赛的陷阱。
在"八一"建军节前夕公开这些画面,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。它向全国人民展示了军队建设的辉煌成就,也向世界宣告了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定决心。正如节目中所强调的, 强大的战略威慑力量能让国家稳定,是和平发展的重要保障。 未来,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,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将继续向着更精、更快、更强的方向发展。 但无论技术如何革新,中国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会改变,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不会改变,维护世界和平的初心也不会改变。这支忠诚可靠的战略力量,将继续守护着祖国的安宁与人民的幸福。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,强大的国防永远是国家安全最坚实的后盾。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每一次训练、每一次值班,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真理:只有具备捍卫和平的能力,才能真正拥有和平。 这或许就是"导弹打得有多准,祖国人民就有多稳当"这句话最深刻的含义。
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